国学大师梁漱溟中年之后,便开始重视培养自己在养生方面的习惯和做法,不仅成就了一个好身体,也让自己活到了95岁高龄。回顾梳理其养生之法,在以下几个方面不乏独到的见解。
走走动动才硬朗
重视运动,是梁漱溟毕生信奉的养生法宝之一。早年,为了治疗失眠,在北京西直门外“极乐寺”一位和尚引领下,梁漱溟开始学习“静坐”,后经气功大师刘贵珍指导,其“静坐”之法更加臻于成熟完善。由于“静坐”之时,可以达到物我两忘、无思无虑的境界,所以非常有助于身心休养。从上世纪60年代起,梁漱溟又喜欢上打太极,经过长时间揣摩练习,不仅套路动作娴熟,而且不分寒暑,长期坚持。此外,梁漱溟对散步也是情有独钟,他认为:“腿的衰老比其他器官为早,因此老年人越是懒得动,越是要活动。”更值得一提的是,梁漱溟还有坚持按摩的习惯,每天按摩50分钟左右,很少间断,通过揉按穴位及相应配套动作,达到了舒筋活络、通畅血脉的目的。
思思学学才灵活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已思考不停,是梁漱溟在益智健脑方面一贯的主张和原则,即使到了耄耋之年,梁漱溟依然能够做到多读多思,笔耕不辍。他认为:“脑力劳动者,越是进入老年越要多动脑筋,才能保持才思敏捷。”当年,动手写《人心与人生》时,梁漱溟曾对儿子说,“这本书不写出来,我的心不死!”如此勤奋执着,既成全其才高学广、著作等身,也让其生命显得充盈无憾、丰富多彩。
饮食素淡才健康
受传统文化影响,梁漱溟很早就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岁开始,梁漱溟就坚持吃素,杜绝烟酒,即所谓的“吃苦耐劳,屏绝嗜好,食色都很淡泊”。他早餐半杯牛奶加一两块饼干或面包;午餐青菜或豆腐,辅以鸡蛋汤;晚饭以面食为主,极少吃米饭。不仅如此,他还坚持定时少量、食不过饱的原则,除了偶尔喝喝茶、吃吃水果之外,从不大吃大喝。
淡淡泊泊才无忧
说到一个人的性情志趣,诸葛亮有一句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梁漱溟对此非常欣赏,也经常以此自勉。人生在世,自然免不了遭受各种境遇,但他做到了逆不消沉,顺不自大。梁漱溟向来视名利为身外之物,鉴于其一生成就斐然,当部分学生表示要给他塑像时,他立即回信予以制止:“吾要明白表示,塑像一举,切不可行,我断然拒绝,吾人在世,只当‘谦虚谨慎为人民服务’,我与同学诸弟共勉之。有违此旨者,非吾门徒。”即使面对生死这样的人生重大命题,他依然显得释怀坦然:“任其自然,无意求速,亦不作推迟之想。”
张晓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