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作为导演有一部代表作都实属难得,而年逾九旬的王扶林导演,却创造了电视剧史上的多个奇迹——他导演的9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开创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先河;执导的87版《红楼梦》、94版《三国演义》,接连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与名著结缘,源自一次在异国的不期而遇。20世纪70年代末,王扶林去英国考察,看到当地把文学名著拍成电视剧,回来后就提出:“莎士比亚的作品可以拍,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中国的古典作品见诸荧屏?”
从那时起,改编中国古典名著的梦想,便在王扶林的心里扎下根来。1982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领导找到他,问可以拍什么电视剧,王扶林脱口而出——《红楼梦》!没过多久,中央电视台台务会正式决定开拍《红楼梦》,把导演的位置交给了王扶林。
接到任务,王扶林斩钉截铁地说:“要忠实原著!”在他看来,改编是为了普及,首要的原则是不能损害原著精神。可是,当时改编的确没有先例,况且他只在年轻时粗粗浏览过《红楼梦》。他的心里有些打鼓。
王扶林向台里请求解除日常工作,潜心研读原著,翻阅学术文章;还建议成立顾问委员会,邀请王昆仑、沈从文、启功、吴世昌、吴祖光、周汝昌、曹禺等一批红学家和剧作家加入。在动笔写剧本之前,光研究原著就用了一年时间。
全部起用新演员,王扶林更看重的是演员是否符合角色气质。之后,他向台里申请了10万元经费,举办两期60多天的培训班。他和编剧、监制从全国选出60名学员进培训班,大部分学员都名不见经传,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演过戏,而就是这群不会演戏的年轻演员,后来成就了一众经典荧屏角色。
历时3年的拍摄,王扶林对作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每个细节都尽可能不放过。他记得有次搭建荣国府的景,府门前牌楼上写着“荣宁街”。搭完景,剧组请红学家们过来把关。红学家们看了一眼就说,错了错了!荣国府是弟弟,宁国府是哥哥,应该是“宁荣街”。至今回忆起来,王扶林仍唏嘘不已:“没有红学家把关,就要留下遗憾!”
1987年5月,电视剧《红楼梦》引发全民的追剧热潮,至今已重播1500多次,成为几代观众心中无可取代的经典。
有了《红楼梦》的成功,改编《三国演义》的导演工作又顺理成章找到他。
6个编剧、5个分场导演,84集电视连续剧、近4年的拍摄周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让改编的风格统一,难度可想而知。王扶林与主创人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对情节走向有总体把握,又从剧本的细枝末节问题抓起,就这样一步一步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1994年10月,《三国演义》开播,中央电视台统计的总收视率达46.7%。在电视剧播放期间,各地新华书店的《三国演义》脱销,就连《三国演义》连环画都卖出几百万套。
在王扶林眼中,每次创作都是一次朝圣之旅,心中充满敬畏,脚下如履薄冰。尤其是对待名著改编,必须拿出搞学术研究的态度。
2010年3月,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首度颁发杰出贡献奖,王扶林位列其中。2015年5月,中国文联、中国视协授予王扶林中国电视艺术终身成就奖。
“没有导演架子”,这是剧组人对王扶林的评价。在大观园办培训班,他骑自行车去;在剧组拍戏,他总是第一个上车,绝不让人等;准时开饭,不让大家饿肚子……在生活中,他对剧组人员关怀,但拍戏时又绝对严格。有一次排练,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迟到20分钟,被王扶林当场“骂”哭。
午后的阳光,细碎,和煦,轻轻铺在他的身上,日子简单而惬意。而窗外,他的作品依旧在赓续、延展、发酵、激荡,砥砺着新时代的电视剧创作。刘江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