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4日
第03版:精品阅读

《少林寺》拍摄的前前后后

2023年02月24日

  九月的一天,电影《少林寺》导演张鑫炎、副导演施扬平,以及一些从香港“长凤新”(长城、凤凰、新联三家电影公司合称)走出来的老人,在香港一间戏院内观看了《少林寺》4K修复版——以纪念《少林寺》上映40周年。

  电影《少林寺》一贯被视作香港武打片经典,具划时代意义。不单是因其大胆起用内地武术运动员,在内地进行开机前集训及取景;更是那种身先士卒、匡扶正义的侠义精神,对之后无数武打及武侠电影,乃至一代人价值观的形成,潜移默化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闯出一条路

  拍摄《少林寺》的想法,最初是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办和港办主任廖承志(人称“廖公”)提出。上世纪70年代末,廖公接见“长凤新”三大电影公司高层,表示对公司前景的关注及重现辉煌的期望。席间,廖公建议可以少林寺或太极拳为主题拍摄电影,对外推广中国武术文化。

  那次会面结束后不久,新联影业便主动请缨筹拍《少林寺》。但是后来因拍摄效果不好及导演受伤,改由长城制片公司导演张鑫炎接手重拍。

  张鑫炎一上任就提出换演员的要求。不仅全员替换,更要起用专业的内地武术运动员。虽说当时香港陆续开始有武打片起用武术运动员,但毕竟还是少数,且大多为辅助的小配角。但要由从无表演经验的运动员独挑大梁,在内地及香港电影史上可谓前所未见。

  施扬平后来在回忆录《电影与武林》一文中写道,“公司要求张导演‘接手去杀出一条出路’,那么路在何方便是首先要考虑的。要杀出一条出路,就要创新,不能按照老路子走。”他揣度张鑫炎当初的信心来自与内地那批武术运动员的亲身接触。

  早在1974年7月,中国武术代表团在访问美国和墨西哥后,途经香港并作多场表演,引起很大轰动。当时张鑫炎曾跟团拍摄纪录片,眼界大开,认定中国武术是一个未曾发掘的宝藏。

  这一想法获得国家体委(即后来的国家体育总局)全力支持。当时中国武术正面临前途问题,“国家体委觉得中国武术是不是可以从武打片里闯出一条路。”如今回头看,施扬平感叹,两种“闯出一条路”的迫切寄望同时赋予《少林寺》以破竹之势背水一战。

  1980年5月,《少林寺》剧组收到国家体委通知,山东济南将举办一场全国武术邀请赛,来自全国各地的10个武术队将参赛,剧组可在其中任选合意的演员。“我们当时就坐在赛场内第一排的角落看比赛,看到合适的人,下场后我就追上去问。”那次泉城之行,张鑫炎可谓“满载而归”,主要演员全部定下了,唯欠男主角觉远尚未着落。

  殊不知,张鑫炎心中早有人选,是有过几面之缘的北京武术队的李连杰。后来张鑫炎回想,初次见到李连杰还是在1973年,彼时李连杰才10岁,因在一次大会上表演武术与张鑫炎相识。其间,李连杰常跑去看张鑫炎拍片,总说想拍电影,而张鑫炎总答:“你现在太小了。”不过也由此定下日后两人起拍电影的“口头之约”。

  “下生活”

  1980年,《少林寺》剧组集结后的头一件事是“下生活”。全体演员到位于河南中牟县的军营接受集训,包括表演培训和马术训练。

  施扬平手机里至今仍保存着一张军营旧照,照片里,烈日炎炎下一群人打赤膊,肩膀挂着擦汗的毛巾,手里或提剑或拎棍,凑在一块儿笑得开怀。限于当时的条件,军营岁月清苦,一个房间最多挤18个人,白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焗得人汗流浃背,一天要洗好几次澡。吃的也缺,平日训练体力消耗大,演员们肚里“油水”不足,于是剧组买了两把气枪,一到晚上,一群人便用手电筒照着打树上的麻雀吃,“最后附近的鸟都被我们打光了,我们就开始捉田鸡煮粥吃。那时还没有现在这样的动物保护观念,否则就要另外想办法了。”

  巧的是,电影里也有类似一幕,少林众僧为助重伤的觉远尽快康复,便结伴去田里捉田鸡煮粥喂他,被僧值责问之际伏地谎称在练蛤蟆功,引人发笑。很难说那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不是由生活体验有感而发。

  “那时很苦,但很快乐。”那时的人总有股不怕吃苦的劲儿,导演亦没什么特殊待遇,酷暑难耐的深夜点一盏小灯,伏在小凳上满头大汗地写分镜,跟大家一起趁上厕所的机会“偷”野菜吃;而几个月后零下五度的凛冬,围观的百姓也要穿四条裤子御寒,包得像一个粽子,施扬平为一场黄河上打斗的戏,仅穿一条游泳裤,腰身系一根粗麻绳,跳入水中勘察漩涡,确保演员安全。

  “我想因为大家都怀着对电影的热忱,使我们能够一起跨越一个又一个考验,建立起亲如一家的凝聚力。”施扬平这样去理解。

  史无前例的少林旋风

  “中国功夫电影至今在世界影坛占据一席之地,而这一局面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正是《少林寺》。这部电影的意义已超越电影本身,而是一部向世界宣扬中国饮食文化、旅游文化、佛教文化、武术文化的中国电影代表作。”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洪祖星相信,电影一反旧式武打片中那种纯表演的花架与镜头技巧的卖弄,通过一班武术运动员朴素真实的拳脚招式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中国功夫,李连杰(饰演觉远)的一招一式刚柔相济,于海(饰演师父)的螳螂拳出神入化,胡坚强(饰演悟空)的地趟拳腾挪舒展,于承惠(饰演王仁则)的醉剑游龙似凤,皆让观众沉醉不已。

  1982年春节,《少林寺》在香港等地公映,大获好评,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创下超过1600万港元的超高票房,一举打破香港功夫片历史最高卖座纪录,男主角李连杰也一炮而红成为受人追捧的巨星。

  同年下半年,内地公映更是空前轰动。当年身处香港的施扬平不断听到从内地传来的消息,说有人为了先睹为快,出价5元、10元求让一张一毛钱的门票。

  随之掀起的少林及中国武术热潮史无前例,“少林武术馆在世界各地出现,很多人渴望学习中国武术,或者到少林寺旅游。”关于洪祖星的这一说法,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在其所著的《我心中的少林》一书中的这段内容大体可加以佐证:“我出家的第二年,电影《少林寺》热映,在一毛钱一张票的时候,创下了过亿的票房,确实是个奇迹……从1974年到1978年少林寺总共的游客是20万左右,而1982年一年少林寺的游客就达到了70万人,1984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峰260万人,90年代以后游客基本稳定在每年150万人左右。”

  所以有人说,那些人改变了少林寺,《少林寺》也改变了那些人。作为“那些人”中的一分子,施扬平最高兴的是一班曾前途迷惘的武术运动员,终于在徘徊良久后寻觅到新的方向和希望,“很多人就此成为了武术电影演员,或者武术指导。武术这项运动面临的困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由武术运动员主演的电影越来越多,那之后延续了很多年,武术文化也重新受到关注。”

  据《凤凰周刊》 韩璇/文

2023-02-24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15759.html 1 《少林寺》拍摄的前前后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