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与家庭氛围有关。我和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孩子一样,出生在极度贫困的家庭。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但他们最希望自己的儿女有文化,总希望我好好读书。父亲经常对我讲的一句话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世上第一等好事。孩子,你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父亲是初小毕业。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教我认字,还借来邻居姐姐读过的小学语文课本,让我学习。母亲找来一块蓝色粗布,为我仔细地缝制了小书包,又帮我把语文课本装进书包里。
我如获至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就背上小书包,坐在田埂上读书。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母亲总是放下手中的农活,认真地教给我,并且详细地讲解其中的故事。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在大槐树下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找根树枝,在平整的地面上歪歪扭扭地写字。父亲见了,就看着我笑,有时还夸我几句。在父母的表扬声中,我发自内心地爱上了读书。
父母为了让我多读书,就找亲戚、托熟人到处借书。小学毕业那年,我12岁,已经读了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在内的许多经典书籍。尽管那些书籍里,有些内容我不理解,甚至不懂,可少年时代的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的中学时期赶上了“文革”,学校停课。父母嘱咐我:“不要跟风,你一定要好好读书。”正是那个时候,我躲在屋角读了《红岩》《青春之歌》《红旗谱》《家》《春》《秋》《子夜》《简爱》《红与黑》《悲惨世界》《百年孤独》等众多中外名著。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977年,我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升高中考试,我的语文单科分数在全农场名列第一。那一年,我顺利地考上了河北省的重点高中。
每到星期天,我喜欢去新华书店溜达。有一次,我被一部厚厚的《古代诗词曲名句选》所吸引,如饥似渴地翻阅着,舍不得放下。时间一长,售货员皱起眉头问我:“你到底买不买?别耽误时间!”我一看书价是4.5元,就犹豫了,这可是我半个月的饭费啊!售货员说:“买不起就拿过来。”年轻气盛的我把心一横,扔下一句:“我买!”
出了书店,我小心地把书放在包里,心里沉甸甸的。回家后,我不敢直说,刚吃完饭就马上去洗碗,行动上好好表现,心里却盘算着如何对父亲说。直到很晚了,我才鼓起勇气和父亲说了买书的事。父亲二话没说,拉开抽屉,拿出5元钱递给我说:“孩子,你喜欢读书,父亲非常高兴,我支持你。”我怔怔地看着父亲的眼睛,那里面充满了慈爱和期盼。
岁月悠悠,这部书一直陪着我。我把父亲对我的期盼牢牢地记在心里。通过读书,我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写作,并发表了各类文章千余篇。由于有写作特长,我被单位安排到了重要部门,从那以后,我的命运便有了新的转折。
如今,我已是花甲之年。女儿和外孙在我的影响下,也都喜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成为我家的传统,让孩子在书的世界里获得快乐,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也应该是我家代代教育孩子的必修课。
张泽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