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
第04版:文体看台

丁荫楠:为时代颂歌 为电影写诗

2022年11月11日

  丁荫楠

  丁荫楠属虎,今年是他的第七个本命年。虽年过花甲,但虎态未减,气场犹在,说话聊天依然是目光如炬,声如洪钟。

  这个电影史上的“常青树”、生活里的“老顽童”,至今对待电影仍然像个学生。每天晚上,他都会看部电影,国内国外的都看,自称常学常新。

  丁荫楠导过多部人物电影,都是当代电影史上的经典。回头想想,他觉得道理也很简单:“六个字:有价值,留得住。”

  有价值,即电影要寓教于乐,对国家有用,于人民有益。在他的电影中,记录的都是大国家、大历史、大事件、大人物,“电影要当历史来看,不能一看了之,如昙花一现,过眼烟云”。

  留得住,就是有好的题材,必须有好的艺术表达,“不论是外国影片,还是中国影片,能给人以哲理启示的,发人深省的,无不充满个性特色”。心有猛虎,还需细嗅蔷薇。

  在创作上,丁荫楠从不横冲直撞,使用蛮力,而是多方研习,潜心探索,归纳提炼,为我所用。

  1984年,接到《孙中山》拍摄任务伊始,丁荫楠明确提出“不作传、不求全”,而是以心理线索为基调,谱写一曲震撼灵魂的历史悲歌。

  电影《孙中山》获奖无数,荣获国家优秀故事片奖、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并一举拿下第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最佳音乐、最佳剪辑、最佳服装、最佳道具9项大奖,至今仍然保持着纪录。

  随后,丁荫楠又拍了电影《周恩来》《邓小平》《鲁迅》《启功》等,推动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发展,奠定了他在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地位。2005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在他的电影作品里,不仅要讲故事,而且要编织生活,后者甚至更为关键,“要像透过一扇窗,吸引观众去看窗外流动的生活”。追求生活质感,成为他的创作准则。

  拍《周恩来》时,为了追求生活质感,影片全是实地拍摄,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解放军三〇五医院、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长沙蓉园九号……连主演王铁成穿的中山服,也是周总理生前穿过的。巧合的是,口袋中还装着总理用过的手绢,在邢台地震那场戏中,王铁成用它给灾区孩子擦眼泪。

  拍摄贺龙追悼会的戏时,丁荫楠更是用了贺龙的真骨灰,群众演员很多也是贺龙的老部下。当时,骨灰盒到灵堂时,丁荫楠高喊一声:“贺老总来啦!”现场肃然起敬,氛围顿时沉重起来。王铁成满眼含泪,鞠了七次躬。这一镜头感动了无数观众,成为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回顾40余年电影生涯,丁荫楠觉得很幸运:“用电影事业成绩来描绘我的一生,这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更令他感到幸运的是,儿子丁震也在拍电影。他的艺术生命,已然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在家里,父子俩经常谈创作,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不过最后他都会妥协:“年轻人有新想法,要尊重他们。”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有几部得意之作,等到自己的下一个本命年,人生就更圆满了。

  刘江伟/文

2022-11-11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05517.html 1 丁荫楠:为时代颂歌 为电影写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