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耐岗
近日,沧州吴桥县地方文化学者孙志强编纂的《吴桥村庄杂谱》第4册已经出版。这本书中的不少章节与吴桥段大运河相关。从一腔乡愁到倾心大运河,68岁的孙志强经历了多年的奔波,书写出一位地域文化爱好者的情怀。
从2016年至今,孙志强陆续出版了《吴桥村庄杂谱》(4册)和《悠悠运河过吴桥》。这些书籍内容丰富详实,集民俗掌故、风土人情于一体,书中不仅写到了吴桥县道路、河渠、洼塘、沟壑的发展变化,还记录了老铺等历史遗迹。
平日里,孙志强经营着一家刻章店,却热爱着地方历史文化。平时,除了刻章生意,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有时甚至连吃饭也顾不上吃。
为了尽快完成《吴桥村庄杂谱》,孙志强一边查阅史料,一边实地走访调查。很多个日夜,孙志强都是在村子中度过的。找老人聊天时,他一边聊一边记录;在村子里漫步时,他一边走一边观察。因为得到的线索零散,孙志强常常要去同一个村子好几趟,找不同老人聊天,才能从零碎散乱的线索中尽量延展开来,直到获得全面的资料。
吴桥城区长江路西头有一个码头,过去是大运河山东德县段(吴桥县从安陵镇以南的区域曾属于德县管辖)四码头之一,为了了解这个码头的历史,孙志强走访了多位老人,还专门到德州查阅资料。当他在旧书摊上发现《德州公安志》的末页有一张德县地图时,他果断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建于清中期的张家坝,几百年来经受了无数次洪峰的考验,依然稳如磐石。为了获得和堤坝有关的传说和故事,孙志强走访附近居民,通过人们提供的线索找到了解相关情况的老人,再从零散的线索里一点点拓宽延展,直至掌握详实全面的资料。“资料终归是资料,一定要到现场采访,既要‘采’也要‘踩’。”孙志强说,运河岸边九头狮、御龙澡堂等遗址,他都是先亲历现场,再通过老人们的口述来佐证资料。
镇上老街巷、老建筑很多,为了了解每一处老宅子的前世今生,孙志强每次来到老宅子附近寻找知情人,一找就是半个月。这些年来,孙志强走访时曾被电动车追尾,曾在大雾中迷路,曾心脏难受倒地被人救起……说起路途中那些事,孙志强一度哽咽。“趁着了解史料的老人们健在,一定要将真实的资料留下来。”孙志强说,虽然走访过程会吃些苦,但能将第一手历史资料保留下来,让他感到很欣慰。
因为乡土气息浓厚,《吴桥村庄杂谱》《悠悠运河过吴桥》出版后,全国各地的吴桥朋友就会打电话、托熟人求取。“这些书在手,故乡就在身边,让人感到非常亲切。”“从书里,我了解到我们双井王村的来历,历经500年的井还在,真好!”不少读者读后,都表示对这些书爱不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