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今年61岁的刘小平是石家庄市无极县文化馆的退休干部,也是石家庄市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上初中时,刘小平跟着父母去看望因中风而行动不便的外祖父。外祖父拿出了一本《康熙字典》送给了刘小平的父亲,并叮嘱他说:“这本字典年代久远,一定要好好保存。”这句话激起了刘小平的阅读兴趣,他从父亲手中“夺”过字典便开始在一旁津津有味地翻看起来。字典里漂亮的小篆让刘小平感到新奇又有趣,他开始不停地追问父亲和外祖父有关小篆的知识。
看到刘小平对小篆这么感兴趣,外祖父便将珍藏多年的两枚民国时期的铜印拿出来送给了他。一本《康熙字典》和两枚漂亮精致的铜印让刘小平爱不释手,也激起了他对篆刻的兴趣。直到现在,那两枚铜印还被刘小平珍藏着。
1980年,刘小平随身携带着几本画册和篆刻方面的书籍参军入伍。在部队,他仍然不忘学习篆刻知识。部队有熄灯要求,为了不打扰战友们休息,刘小平便买了个手电筒,躲在被子里手拿刻刀和石料,照着书上的样子一点点刻到深夜。遇到不满意的地方,他就会用砂纸将石料打磨平整后再重新篆刻。
为了提高篆刻水平,刘小平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向《战友报》的美术编辑写信投稿,和编辑们交流有关篆刻的知识。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他篆刻的作品《学雷锋树新风》发表在了1981年3月14日的《战友报》上。
“篆刻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循序渐进地不断学习研究才行。”退伍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坚持篆刻。平时,刘小平很少看电视、电影,除了阅读各种篆书古籍之外,他每天都要坚持坐在书房里最少刻一方作品。
2006年,刘小平篆刻了一组名人名言和古代诗词的寿山石微型印章。这些印章的印面只有1.5厘米宽,需要篆刻者将每个字缩小到0.2厘米大小,才能将诗词完整篆刻到印面上,非常考验篆刻技术。为了能将这组印章篆刻得精致漂亮,他手拿最小号的刻刀,夜以继日地忙活了5天才将这10枚印章完成。最终,这组印章成功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前几天,刘小平又篆刻了一组中山国三器铭文印章。由于中山国三器铭文年代久远,字型修长,出土的数量也有限,很难在保持字体本身韵味的同时将文字恰到好处地刻在印章上。
为了设计出合适的印稿,刘小平一有时间便会去博物馆参观中山国时期的青铜器文物,有时甚至站在一尊文物前仔细琢磨半天。回到家后,他还会查阅《汉印文字汇编》《古文字类编》《甲骨文编》等工具书。
凭着对篆刻的热爱和扎实的古文基础,刘小平在篆刻出原有的中山国三器铭文的同时,还将与中山国三器铭文同时期的大篆对照着古籍一点点演化成中山铭文字型并刻在了印章上。就这样,他成功篆刻出了《千里始足下》《仁者寿》《奋进》等十数枚中山国三器铭文印章。
每年春节前,刘小平都会篆刻一组生肖的肖形印。“去年我篆刻出来的是牛,今年又该刻一枚‘兔’字印章了。”刘小平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