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今年60岁的刘军社是石家庄无极县人,也是石家庄市政协的一位正县级干部。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搜集和译注无极县志,为传承无极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作出了卓越贡献。
上中学时,刘军社语文老师的文言文功底非常好,总能将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讲解得生动有趣,这让他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刘军社总会利用大量业余时间翻阅各种文言文书籍。通过日积月累地学习,他的文言文水平越来越高。
上世纪80年代,为了重新修编县志,无极县成立了地方志办公室。因为刘军社有着深厚的文言文功底,当时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宗诚邀请他承担起了县志中文言文部分的校对和整理工作。
由于年代久远,无极县志中的部分内容已经模糊不全,难以辨别,这些内容需要抄写成手稿后交给北京的专家修改审阅,才能编进重新修编的县志里。刘军社用钢笔认认真真抄写了3个月才将厚厚一摞手稿完成。为了赶进度,他经常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工作到深夜。北京的专家看了他写的手稿后,笑着夸赞道:“小伙子,你的楷书写得不错啊,一看就是个认真的人!”
“刘宗诚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非常大。”在参与《无极县志》修编后不久,刘宗诚便患上了严重的股骨头坏死和肺心病,随着病情加重,他的双腿甚至不能正常行走。为了尽快将县志编纂出来,他强忍着病痛带着刘军社和助手们整理繁琐的县志资料。终于,经过8年多的共同努力,这本120万字的《无极县志》出版了。
2019年年初,为了让县志走进寻常百姓家,无极县成立了以刘军社为主编的《无极旧志译注》编纂机构。决定将县志采用文白对照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并对县志中的典故、生僻字、专用术语等进行注释。
“翻译旧志时最难的地方其实是怎样还原古人要表达的想法和当时的意境。”刘军社说,在翻译县志中《艺文志》部分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诗词歌赋、墓志碑文、奏疏手札等,许多地方读起来晦涩难懂。为了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当时的想法,刘军社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反复通读旧志,仔细推敲文章中每一个字的用意,并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再一点点将文章按照作者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有时为了翻译一段县志,他甚至通宵坐在电脑前思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翻译县志也是向古人学习的一个过程。”刘军社在翻译县志时,总会被先人们的善言善行所感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无极县的历史和先人们的伟大事迹,他加快了译注步伐。在2019年底,这部分为上下两册、共43卷的《无极旧志译注》出版了。
虽然临近退休,但刘军社的创作之路还在继续。最近,他正在编写《无极县县城影像志》,打算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无极县城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部作品预计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初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