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7日
第02版:记者串门

我与月饼的不解之缘

2022年09月07日

  时间:9月2日

  地点:河南省郑州市某小区

  人物:李朝云(57岁)

  李朝云自述: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吃月饼、赏月是重要的传统习俗。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琳琅满目的月饼已经摆满了各个超市的货架,每一枚月饼都散发着香甜的气息。说起中秋月饼,我对它还有一段特殊的感情。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在邢台巨鹿县的一个农村。小时候,虽然家里没多少钱,但是每年过中秋节的月饼还是要买的。每逢中秋节前,母亲会早早去集市上买一包用纸包裹着的月饼,这包月饼只有5小块,母亲生怕孩子们偷吃了,便藏在一个我们找不到的地方。

  我6岁那年中秋节的晚上,母亲把那包月饼打开了,顿时一股香甜的味道散发出来。我和哥哥、姐姐、妹妹4人坐在一边看着,月饼的香味环绕在我们身边,每个人肚子里的馋虫都快按捺不住了。谁知,母亲把其中的4块月饼拿出来说,这两块是送给爷爷、奶奶吃的,那两块是送给姥爷、姥姥吃的。剩下的最后一块月饼她用刀分成4小份,我们每人分到的只有1小份。这让我着急地说:“我们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吃月饼,可得到的只够塞个牙缝。”只听母亲说:“毛孩子,你懂啥?品尝个味儿就行了!这月饼还能当饭吃不成?我和你爸连月饼是个啥味儿都不知道。”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回想起以往吃月饼总是不能得到满足,我们兄弟姐妹4人干脆谁也不提吃月饼的事了。

  这时,母亲却吊起了我们的胃口。她说:“孩子们!你们不是很想吃月饼吗?以前咱家确实买不起,不能帮你们解馋。今年,我们就自己动手做月饼吃,让你们都吃个够!”我们一听都高兴地跳了起来,我们几个帮着母亲和面、烧火,她在锅台上制作。很快“月饼”出锅了,我顾不上烫急忙拿起一块,小心翼翼捧在手里咬了一口。尝到滋味后,我不由咂嘴:这是什么月饼啊?分明是长着月饼模样的糖饼!根本就没有月饼香甜的味道。

  1980年,邢台巨鹿县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民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过中秋节时,家家户户都要买上不少月饼。那时,我在县里重点高中读书,学校离我们村有20公里,平时我就住在学校宿舍。那年中秋节,我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母亲知道我爱吃月饼,就特意给我留了几斤。等到中秋节过后的星期日回到家,母亲把月饼拿出来让我放开肚子吃,吃不完我就带到了学校里。

  1982年的冬天,我报名参军来到了军营。在军营,我每个月有10元钱的津贴,这些钱基本上都是存起来,有时还给父母汇去一些。我所在的部队驻地就在市区,1983年,距离中秋节还有两个月时,市场上、商店里的中秋月饼就早早上市了。这些月饼品种繁多、质量上乘、味美可口,我想起农村老家的月饼是用冰糖、青红丝、花生米做成的,不仅品种单调,味道也不如城里的好吃。

  为了让家乡的亲人们也能品尝到美味可口的月饼,我就用积攒下来的钱给老家寄去了10来斤月饼,有豆沙馅、枣泥馅、板栗馅、五仁馅、五香馅、肉松馅等。到了中秋节的晚上,我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着月饼,体会着“月是故乡明”的感觉。我想,此刻家乡的亲人和我一样,都在彼此思念着对方。

  从那以后,每年中秋节前,我都会给家乡的亲人们寄月饼。中秋节过后,我会收到家里的来信,在信中他们夸赞寄的月饼好吃,并说吃着我寄的月饼,就仿佛我在他们身边一样。中秋节寄月饼的习惯,我一直坚持到父母去世。

  月饼代表我的心,代表了我对家乡亲人的那份思念。

  ■记者感言

  时光飞逝,当年贪嘴的小孩儿已成为满头华发的老人。一块块月饼,凝结了李朝云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中秋节快到了,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团圆!

  ■串门预约

  唐山市古冶区的王文英曾遭遇过一次骗局,她希望通过讲述自己上当受骗的经历,来警示老年朋友们。下一期,咱们去她家串串门。

  ■串门回音

  合理分担尽孝责任

  王彦秋:读了《想尽孝怎么就这么难》一文,我对李女士想方设法对母亲尽孝的行为十分感动。李女士心中装着年迈的母亲,弟弟、妹妹也在努力尽孝,李女士不必过多烦恼,今后还是要顺着老人的意思来。不过,我倒是建议李女士作为大姐,在尽孝问题上应发挥带头作用,与弟弟、妹妹分工协作,共同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三个家庭分居三地,各自又有不同的情况,在照顾老人的问题上自然出力不同。好在大家都没有推三阻四,这就更需要李女士发挥大姐作用,遇事大家商量,齐心协力把老人照顾好。

  尽孝应顺着老人来

  李占花:在《想尽孝怎么就这么难》一文中,李女士对母亲的孝心天地可鉴,但仍有尽孝难的感慨。我想这是母女之间观念差异造成的。老人在乡下老家生活了一辈子,生活习惯和亲戚朋友的交往圈子已经固定,到老了想要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强行改变对老人的健康也十分不利。在尽孝问题上还是要顺着老人的意愿,作为子女只能自己克服困难去满足老人。想通了这些,兄弟姐妹们都伸把手,让老人安度晚年也就不再是多大的难事了。

  张礼恒:我的父亲年逾九旬,十多年前母亲去世后,我们兄弟三人就把父亲接到城市,让他在每个孩子家住上一个月。后来父亲觉得很不习惯,不如在农村老家舒坦自由,老家有父亲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他还能经常到村子外边遛遛弯。常言道“故土难离”,我们只能顺从父亲的意愿,把他送回老家。我们兄弟之间商量好,每人半个月轮流回老家照顾他,父亲很满意。“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要尽早,照顾老人应顺从老人意愿,只要能让父母快乐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这就是尽孝。

  变孝为顺就不再难

  孙建国:读罢《想尽孝怎么就这么难》,李女士姐弟妹三人对老人尽孝的心都有,顺应老人回老家的做法也很好,但为什么感觉尽孝那么难呢?

  其实,只要变孝为顺,就皆顺了。老人不让做伴就少做伴,常回家看看。如果老人喜欢做伴就多做伴,不要怕老人依赖了就减少在一起的日子。要知道李女士都56岁了,老母亲肯定将近八旬,余生屈指可数了。还是像原先那样顺从老人的需求吧,老人怎么舒心怎么来,怎么快乐怎么做,珍惜和老人在一起的日子,顺是最大最好的孝。

  孝敬父母同心协力

  苏天民:读完李女士的自述文章,我颇感同情。我有一位邻居,兄弟姊妹四人都在外地工作,他们的母亲在家独自生活。前几年,他们在赡养母亲的问题上遇到了一些困惑。后来,他们从实际出发,同心协力制定了赡养方案,老人每月生活费由四人均摊,且随老人居住地使用。在执行过程中,他们充分遵从老人的意愿,团结互助。如此,原本的一些难题迎刃而解,母亲深感欣慰。其实,老人对子女大都是宽容的,只要子女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份关爱之心,他们都会很知足。

  杨凤鸣:李女士想尽办法解决各种困难,主观上都是为尽孝,这是非常可贵的。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真心孝顺,办法总比困难多!

  李女士是好样的

  李云:李女士退休后,考虑到弟弟、妹妹上班忙,自己甘愿从城市到农村照顾年老的母亲,在弟弟、妹妹面前树立了榜样。

  其实,尽管李女士退休了,她还有自己的退休生活,何况她的身体也不太好。李女士尽心尽力照顾母亲,是为了让弟弟、妹妹有精力干自己的事情。但是话又说回来,照顾老人是每一位子女的责任义务,工作忙、没时间并不是理由,可以想些其他办法,比如:请几天假、雇请保姆、送养老院等,李女士甘愿多付出这是个人的事情,不能把照顾老人的工作推到一个人的身上。希望弟弟、妹妹要多理解感谢大姐!让大姐在心理上得到宽慰。

  互信和睦才幸福

  王银海:读了《我有两个幸福的家》一文,老年人再婚屡见不鲜,据我观察了解,幸福的再婚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老人贤惠,二是儿女孝敬。李书杰和再婚老伴都把对方的孩子视为己出,孩子孝敬他们的细节令人动容。李书杰的再婚是个典范,值得再婚的老人们学习效仿。

2022-09-07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98372.html 1 我与月饼的不解之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