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临近中秋节,石家庄市藁城区黄庄村的鲍振国一家又忙了起来。为了满足顾客对月饼的需求,他每天一大早就开始准备月饼馅料。
鲍振国今年60岁,家里祖辈都是做糕点的,他家是黄庄村最早做月饼的人家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黄庄村掀起了做月饼的热潮,很多乡亲开始研究起做月饼这门手艺。鲍振国的父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年中秋节前夕,他都会带着家里人帮助街坊邻居做月饼,有时一忙就是一整天。
“做黄庄月饼最考验技术的就是月饼皮和包馅的手法。”刚开始做月饼时,由于馅料松散,鲍振国经常一不小心就将月饼皮弄破。这时,父亲也不生气,总是指导几句要领后,再微笑着将他包破的月饼接到手里一点点团好。
“月饼的外皮非常影响口感,只有水、油、面三种原料配比好了,再一层水皮、一层油皮叠起来,用通心锤反复捶打几遍,月饼皮吃起来才能酥软。”每次做月饼皮时,父亲都会站在鲍振国旁边,反复叮咛着要领。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鲍振国渐渐成了做月饼的能手。
随着时代的进步,鲍振国制作的月饼也在与时俱进。传统的豆馅月饼都是用豆沙制成,这种月饼不仅含糖量高,而且吃起来口感不是很好。为了让自家的月饼吃起来更健康,鲍振国亲自挑选做月饼馅的原材料,再通过一次次改进,最终将整颗豆子放到月饼馅中。“这样的月饼吃起来不是很甜,而且掰开月饼就能看到馅料里整颗的豆子,顾客吃着也放心。”鲍振国说。
鲍振国制作月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五仁馅月饼不放花生。他发现,虽然放花生能让月饼吃起来更香,但却不易保存。这种月饼存放时间久了,吃起来会有一股油脂变质产生的哈喇味。“做月饼是个良心活,不仅要足斤足两,顾客的身体健康也要放到第一位。”这是鲍振国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
“变的是创新,不变的是传承。”这些年来,鲍振国的孩子们谨遵他的教诲,在父亲的指导下将这门手艺传承下来。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他和孩子们通过不断地钻研学习,推出了许多新口味的月饼。现在,鲍振国制作的月饼不只有传统的蛋黄馅和红豆馅,还有木糖醇五仁馅、凤梨馅和草莓馅等。最近,他又和云南的一位朋友讨论起了鲜花月饼的制作手法,准备让顾客在今年年底吃到货真价实的鲜花月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