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01日
第07版:忆往昔

我参加高考的奇葩事

2022年08月01日

  又是一年高考季。回首我当年参加高考,与现在的考生相比,真是有云泥之别。

  那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第一年。我当时是鄂西北大山里的下乡知青,得知高考恢复的消息,成天在生产队喂猪的我,想想高中毕业已两年多,学的知识早已还给老师,加上山里几乎见不到白纸黑字的书籍,于是就想放弃。但我又有些不甘心,好不容易向同宿舍的一位知青借了一本被他视为珍宝的《新华字典》,没日没夜地攻读起来,同时也凑热闹报了名。

  根据政策,公社通知各生产队,给报名的知青放假,以便复习功课。

  1977年11月,一天早上,公社派了一辆大卡车,将报名高考的知青集中送到几十公里外的一处考点。

  说实话,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考题并不难,但对于我们这些上学时赶上“罢课闹革命”、之后又在农村苦干了两年多的知青来说,难度实在是不小。

  好歹答完了所有试题,试题内容和考试细节都记不清了。

  回到知青点,就开始填报志愿。

  到了年底,公社在醒目位置张贴了“初选名单”,即为初步过线的考生名单——这个程序好像也与现在的高考不同。我所在的公社只有两人榜上有名,我是其中之一。我当时那个得意劲儿,没法形容。

  到了1978年春天,录取通知书来了。我一看,录取我的,居然是大山里的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我记得当时填报志愿时不知天高地厚,因为喜欢看书,所以报的都是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的文科专业。结果却是这么个学校!由于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开始我并不想去报到,想再复习一年,参加下一年的高考。

  然而,架不住父亲的逼迫,我只能前往学校报到。

  奇葩的是,到了师范学校,居然得到通知,说学校今年没有中文专业,只有物理和化学两个新专业。如果实在想上中文系,只能插班到1976级中文系,与过去靠推荐上学的“工农兵”学员一起学习。想来想去,我并不想跟那些“工农兵”学员为伍。于是,咬咬牙,同意到化学系上学。

  更奇葩的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大学同学,可谓老中青少“四代同堂”。记得同学中年纪最大的是“大老王”,当年57岁,还有一位老李55岁,前者是工厂的工人,后者是农村的民办教师;中年人就更多了,当年都是40来岁,女的居多。当年班里有一位女同学,就是带着孩子来上学的。我们班长也是40来岁的中年人,上学前是一个公社生产大队的大队长;说到“青”,基本上就是指我们这帮下乡知青,当时都是20岁出头;至于“少”,指的是当年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年纪多在十五六岁左右。就这样,各种年龄、各种身份的同学们汇聚一堂,听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高越/文

2022-08-01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94027.html 1 我参加高考的奇葩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