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1日
第04版:生活互动

和父母争吵就是不孝吗(之四)

2022年06月01日

  主持人开场白:正所谓“马勺没有不碰锅沿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子女和老人在一起,由于理念不同,很容易发生矛盾。

  汪小弟:争吵不代表不孝顺

  儿子工作后,偶尔会和我发生争吵,让我不快。有一次,我被气得就差动手了。当时,我认为儿子翅膀硬了,管不了了,就跟老伴抱怨儿子不孝顺。老伴说:“这不能单怪儿子,更不能说儿子不孝顺。你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平时儿子咋样,儿子为啥跟你争吵?换位思考一下,你就会明白的。”听了老伴的话,我静下心来,回想和儿子争吵的经过,原来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见解不同,交流的方法不恰当罢了。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儿子有自己的观点,与我有差异,有代沟是很正常的事。再想想儿子平时的表现,他对我和老伴很孝顺,我便释然了。

  后来,我对儿子说:“以后有啥事,我们心平气和地说,意见归意见,观点归观点,不能把意见和观点带到情绪中去,更不能相互赌气。”儿子听了,不好意思地说:“爸,我的脾气随你了,爱争强好胜。争吵过后我也后悔,多大的事儿啊!”儿子的话让我很欣慰,同时,我觉得儿子挺孝顺的,和我争吵并不代表他不孝顺。

  狄民建:有话好好说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性格更是千差万别,哪怕是父母同子女之间,也会因观念不同而时有摩擦。比如,我们全家人一起吃饭,有时饭菜的花样少了,孩子们就会不高兴地说:“这是穷人吃的饭。”我立即反驳:“比起上世纪60年代强多了,没饿着你们。”我总是念着“以顺为孝”的老理,总是要求孩子们顺着我的意愿来。但往往事与愿违,我们总会为一些小事发生争执。

  有一次我读鲁迅先生的《我们怎样做父亲》,文中提到:“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真是言之凿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父母对子女讲话也要心平气和,切忌盛气凌人,要做到求同存异,有话好好说。时代在前进,一些老观念该摒弃就摒弃吧!

  张礼恒:不争吵才是真的孝

  很多年轻人认为,自己的父母越来越犟,一根筋,年纪大了容易认死理。我的父母都已年逾九旬,也是这样。每年我都要给父母买几件样式新颖的衣服和鞋子,可他们就是舍不得穿,总是压在箱子里,就爱穿旧的。我很无奈,心想那就顺着他们吧,都这把年纪了,只要他们高兴就好。我住在城里,住房很宽敞,想把父母接到城里住,这样照顾起来也方便。可父母却说住楼房不习惯,坚持住在乡下。我不能勉强,只能顺着他们。我经常看到餐桌上隔夜的剩饭、剩菜,不让父母吃,并解释了其中的危害。可是他们却舍不得倒掉,还说:“扔了多可惜,吃了这么多年,身体也没啥事儿。”这还得顺着他们,因为他们都经历过苦日子,比我们更懂得“粒粒皆辛苦”,更心疼粮食。让他们改变固有的生活方式,的确很不容易。

  争吵不一定就是不孝,可要是能做到不跟老人争吵,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哄着老人开心快乐,颐养天年,这才是真的孝啊!

  艾立起:宜讨论 莫争吵

  子女长大后,与父母的想法不同是非常寻常的事。面对这种“不同”,可以心平气和地进行讨论,而不是非要争吵一番。

  从出发点看,讨论是为一件事进行共同研究;而争吵,往往最后变成了赌气。从身份上看,讨论的双方有平等的话语权,父辈不能认为“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从而倚老卖老;子女也不能因为自己思想前卫、超凡脱俗,而瞧不起老一辈。有了平等的基石,才能构筑和谐的大厦。从效果上看,争吵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越争越来气,越吵越离谱;而讨论则能够通过权衡利弊、求同存异,最终取得和解,达成共识。解决两代人思想上的冲突,只有通过讨论的方式,才能不伤感情。

  争吵,往往两败俱伤;讨论,才能实现双赢。

  争吵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有问题就要积极解决,不要下意识地否定对方,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下期话题:写作灵感从哪里来

  很多读者喜欢写作,但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会感觉脑袋空空,无东西可写。要想从生活中发现一些新鲜的事物,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写作灵感从哪里来呢?聊一聊您的体会和感受吧!

2022-06-01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86913.html 1 和父母争吵就是不孝吗(之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