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01日
第02版:记者串门

“高玉宝”激励我终生爱读书

2022年06月01日

  时间:5月26日

  地点:衡水市武强县

  人物:刘金英(78岁)

  刘金英自述: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红色书籍。说起我读书的经历,要从读到小说《高玉宝》的故事后说起,是他激励着我坚持不懈地努力读书。

  上小学时,我家的条件很差,为帮着父母做家务,我常常三天两头请假,同学们说我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时,有一位老师经常在课余时间给同学们讲高玉宝的故事,如《我要读书》《半夜鸡叫》等,这位名叫高玉宝的人便闯进了我的心里。

  被高玉宝的故事吸引后,我不满足于只听老师的讲述,于是从老师那里借来长篇小说《高玉宝》阅读。当时我在读小学二年级,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书中的故事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心中迸发出一个念头:“高玉宝的家庭条件那么差,在行军途中他学会了识字写字,难道我就没有坚持读书的勇气吗?”每逢想到这里,我就觉得学习有了奔头,就觉得有了克服困难的力量。

  从那以后,我只要白天请了假,晚上就算少睡几个小时也要找同学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有时遇到同学也不会的知识,我就硬着头皮找老师去问……

  说实在的,因为家里条件太差,读小学那几年,我真正到学校上课的时间连三分之二都不到,但心中的高玉宝激励着我发奋图强,我甘愿少吃少睡也决不掉队。靠着这么一股劲儿,我不仅没有退班留级,而且多次考进班级前几名,受到老师的表扬。

  上初中时,中学离家有6公里远,我没钱住宿,也没有自行车,上学完全靠步行。早晨天不亮我就要出发,中午啃一口糠菜饼子充饥,遇上下雨天还要冒雨赶到学校……无论身处什么困境,只要想到高玉宝顽强读书的故事,我浑身就有用不完的力量和勇气。

  上学那些年,我以高玉宝为偶像,心中有了“记者梦”和“作家梦”。利用课余时间,我以海绵挤水的方式,挤出时间阅读了《红旗谱》《林海雪原》《苦菜花》等书籍。

  初中毕业后,我刚走出校门不久,就发生了特大洪水。学校被冲垮了,我家的房屋也全部倒塌……抗洪救灾、重建家园,这些也彻底粉碎了我继续上学深造的梦。

  面对新的困境,又是高玉宝的故事激励着我,无论是在村里务农,或是担任民办教师期间,还是到县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我都锲而不舍地坚持自学或上函授、电大,努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我一直用高玉宝对写作的执着精神鞭策自己:“高玉宝能写出那么动人的故事,成为作家,难道我就不能用手中的笔写出好文章吗?”50多年来,我坚持写新闻、剧本等,有一万多篇文章见诸报刊。我也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记者,获得了许多荣誉。

  2006年退休后,面对精力、视力、记忆力都衰退的现实,我在高玉宝精神的激励下,坚持继续读书,克服了方方面面的困难。为解决记忆力变差的问题,我就把文章多读几遍。为解决文化功底不足,我就多请教工具书,尤其是为了阅读古籍,我购买了《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古代汉语词典》等。在读书过程中,我坚持做笔记,反复温习,从而融会贯通。对现代书籍、文章,我也勤对照,多反思,在写作技巧上与时俱进。凭借着丰富的文史知识,我不仅参加了衡水市武强县申报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的《千年古县》活动,还编辑出版了《千年沧桑话武强》《翰墨飘香三十年》《千年古县——武强》等书籍,以及《武强年画》纪录片。

  这些年,我体会最深刻的是:酒可以不喝,肉可以不吃,但书不可不读。我把省下的钱都买了书籍,成为县里的“穷书生”。现在,我虽然年过古稀,但仍然每天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读书,给了我老当益壮的精气神儿。读书,给了我老有所为的幸福。

  ■记者感言

  偶像的力量在刘金英身上得到了最好体现。面对着人生中的种种困境,高玉宝的精神激励着他不断用读书来奋进拼搏。如今虽步入老年,刘金英也并未停下写作的脚步。不待扬鞭自奋蹄,愿刘老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人生。

  ■串门预约

  住在河北省优抚医院的田女士,想和大家分享她读书看报、帮助他人的经历。下一期,咱们去她家串串门。

  ■串门回音

  不能过分娇惯老伴

  申德明:王女士老伴成了“甩手掌柜”,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王女士老伴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影响,对家务小事不屑一顾;二是王女士包揽全部家务,时间长了,老伴就会心安理得当“甩手掌柜”。

  如今,不让王女士老伴当“甩手掌柜”是绝对办不到了。不过,这件事倒是给大家提了个醒,时代不同了,谁都没资格当“甩手掌柜”,对“甩手掌柜”我们要说“不”。

  李进:王女士出于对丈夫的疼爱,让他成为家里的“甩手掌柜”。可正是这种疼爱,助长了丈夫的懒惰和独断,遇事不按他的意思来,就大发脾气,非常固执倔强。

  丈夫离开工作岗位后,王女士可以安排丈夫做些家务,体会一下家务劳动的艰辛,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对他来说也是一种锻炼提高。

  让他一生又何妨

  李海瑞:读了王女士的自述,确实感到同情,结婚60年来她把全部身心交给了丈夫和家庭,丈夫却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依我之见,60年来王女士都忍了、付出了,现在已是90岁高龄的人了,就再让一让他吧,这样既能家庭和睦又能夫妻恩爱如初。丈夫多年的脾气秉性也难以改变,何况他已92岁高龄了。

  马啸宇:家和万事兴。要做到这个“和”,就得有人受委屈、装糊涂和让步。面对独断专行的丈夫,王女士选择了忍让和包容。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她这一忍就是一辈子。年轻时忍,支援了老伴的工作;年老时忍,给了老伴健康的晚年。王女士用“哄”和“顺”的温情与智慧,换来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互敬互爱 共筑家园

  付惠玲:看了王女士的自述,感触颇多。我认为夫妻就应该互敬互爱,平等相待。王女士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做出了莫大牺牲,可是丈夫不但不做家务活,脾气还很不好。这件事说是由于王女士的娇惯造成的,也不为过。

  我的一位男性亲戚,家务事一概不管,全靠他的老伴来干,真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两人的退休金,全由这位男性亲戚掌控,他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也不与老伴商量,一切都由他说了算,我认为这都是他老伴惯得。

  王女士的老伴已是92岁高龄了,为了晚年的幸福时光,王女士选择宽容和谅解。不过,我还是主张夫妻间应相互尊重,互敬互爱。

  李家琳:读了《老伴成了“甩手掌柜”》一文,对王女士很是同情。和老伴相守几十年,她付出了全部的爱和心血,老伴却觉得理所当然。夫妻之间的付出、疼爱是双向的,如果一方一味付出,就是纵容了另一半的懒惰,生活中两个人必须要互相付出,不能只顾自己享受。

  为王女士点赞

  张礼恒:读了《老伴成了“甩手掌柜”》一文,我觉得王女士老伴身上的大男子主义很严重。他把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推给王女士,王女士为了这个家默默奉献付出,对丈夫事事迁就忍让,让我很是敬佩。

  我非常赞同王女士所说的,“都这把年纪了,只要能让老伴开心快乐,平安健康过好每一天,比什么都强。”

  王彦秋:我深深被王女士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一切,王女士包容了丈夫“甩手掌柜”的“毛病”,习惯了丈夫早已定型的脾气性格,用自己的奉献和大度,维系着家庭的和睦幸福。试想,如果王女士与丈夫针锋相对、斤斤计较,恐怕这个家早就鸡飞狗跳了,哪能还有一对90多岁的老夫妇相依相伴、共度夕阳呢?

2022-06-01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86906.html 1 “高玉宝”激励我终生爱读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