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3岁进入云南西双版纳歌舞团至今,杨丽萍已从艺50年。50年来,她从山野走向舞台,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美的化身。
成为舞台上那只孔雀
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从小父母离异,兄弟姐妹4人,作为长姐,她很早就承担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生活不易,但杨丽萍的童年并不苦闷。她从记事起就会跳舞,仿佛是一种本能,就像鸟会飞翔,鱼儿会游泳一样。
13岁的杨丽萍考上了西双版纳歌舞团,在那之前,她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经历8年磨砺,她主演了民族舞剧《孔雀公主》,获得云南省的大奖,随后在1981年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
在中央民族歌舞团,舞蹈演员被要求练芭蕾基本功,杨丽萍练了一段时间觉得,那些程式化的动作束缚了她的身体,让她的动作变得僵硬,她拒绝继续练下去。即使领导和教练不满,她仍然固执地坚持一套自己发明的练法。
1986年,杨丽萍编创了《雀之灵》,以个人名义报名参加舞蹈比赛。孔雀裙是花700元钱买的,音乐是自己找人配的,花了1000元,全都是自己负担,而当时她的月工资大约100元。
结果,《雀之灵》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第一名。1988年,杨丽萍携《雀之灵》登上央视春晚,一夜成名。《雀之灵》后,杨丽萍还创作了《月光》《两棵树》《雀之恋》等作品,先后7次登上央视春晚。
从1979年的《孔雀公主》,到《雀之灵》《雀之恋》,再到2018年的《孔雀之冬》,孔雀成了杨丽萍不断追求、反复塑造的舞台形象,无论20岁还是60岁,她始终在努力,成为舞台上那只孔雀。
从未停止探索
迄今为止,杨丽萍创作了十几部舞剧,起点就是《云南映象》。2003年,《云南映象》首演时遭遇“非典”,大幕拉开,台下空空荡荡,还未开演就要谢幕,她不得不忍痛解散团队。
还好,“非典”过去,《云南映象》的演员们又回来了,这其中,有从寨子里走出来的哈尼族放牛娃虾嘎。多年前,杨丽萍在采风时遇到了他,把他带到昆明,成了《云南映象》里的“鼓神”。在《云南映象》中,70%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他们各怀绝技,表演里充满了原始、粗犷的生命力。
除了《云南映象》这样的原生态作品,从2015年起,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委约下,杨丽萍先后创作了《十面埋伏》《春之祭》两部充满实验性的现代舞剧,巡演至世界各地,传递东方之美。她说:“我希望全世界都能听懂我们的舞台语言,用我们的作品,展示东方的审美,东方的智慧,东方的哲学。”
去年,杨丽萍团队以牛为主题排演的舞蹈节目无缘央视牛年春晚,令观众惋惜,但她转换平台,在网络上推出实景拍摄的《春牛图》,探索舞蹈与影像的融合。
从去年的《春牛图》到今年的《虎啸图》,她在疫情下不断尝试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拓展舞蹈观众,丰富舞剧观演模式。
回顾50年的舞蹈生涯,杨丽萍称有太多坎坷,太多遗憾,但舞台永远是美好的。“身体会衰老,生命会枯竭,但是,我们的灵魂可以永远地舞蹈。我们一起努力吧!”杨丽萍说。
吴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