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醉人的春风,是润物的细雨。母亲节之际,笔者的藏友展示了两件母教子、子孝母的瓷器,感人至深,极具收藏价值。
一件是民国时期的粉彩“岳母刺字”瓷板画(图1)。讲述的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母亲,为了让儿子不忘国仇家恨,在他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字,希望儿子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的岳母,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元人撰写的《宋史本传》上就有“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精忠报国’四字,深入肤理”的记载。这幅瓷板画上面描绘的正是岳母刺字的情形。瓷板长42.5厘米,高29厘米,以红木为边框。厅堂前,岳飞头戴官帽,身穿官服,跪在地上,双手扒开后背的衣服。白发苍苍的岳母一手托着岳飞的脊背,一手拿绣花针,正抿着嘴唇,专心致志地在岳飞背上刺字。岳飞的妻子怀抱婴孩侍立一侧。这幅瓷板画将四个人物的神情和内心世界,很好地刻画出来。瓷板右上方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还有“万云岩作”的款识。万云岩是民国时期南昌的绘瓷名家,“珠山八友”第三代传人,别号“石山”,擅长粉彩人物。万云岩创作这幅作品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借此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并激励中华儿女抗击日寇,保家卫国。
另一件是明崇祯时期的青花“鹿乳奉亲”大笔筒(图2)。笔筒口径19厘米,高21.5厘米。其形制规整,胎质细白,釉色莹润。腹部青花绘通景“鹿乳奉亲”故事。画面中,一青年男子身披鹿皮,右手持木桶,与一端坐披甲将军交谈,周围将军的随从围立左右,神情各异。“鹿乳奉亲”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讲述的是东周时期郯国国君周郯子孝名远近传播,他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治病。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这件笔筒即描绘了这一场景。
据了解,明末清初时期,景德镇窑业制作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瓷器的诸多纹饰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作为文房清玩之一的笔筒,于此时期突破传统材质的局限,以瓷为胎,开始大量烧制,纹饰题材刻意迎合社会风尚的需求。其中以人物类题材最具特色,体现出高超的制瓷水平与鲜明的文人意趣。这件青花“鹿乳奉亲”大笔筒,就是这一时期的精品之作,其中饱含中华传统美德,颇具深意,寓教于藏,实为难得。
周小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