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21日
第03版:精品阅读

美国借东芝事件“敲打”日本

2022年03月21日

  1987年5月27日,日本东京的东芝机械公司大楼内,蜂拥而入的日本警视厅警察,在众目睽睽之下,逮捕了该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不明就里的公司员工议论纷纷,但这件事远比他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抓人的是日本警察,但背后指使的是美国人,而针对的对象其实是苏联人,其中还牵扯进了挪威人,当然,最后要接受惩罚的还是日本人。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东芝事件”。

  苏联花天价购买东芝机床

  故事,还要从苏联人说起。二战之后,苏联成为堪和美国比肩的军事大国,重工业制造能力一直受人瞩目,但在一些精密加工制造领域却久久无法突破技术瓶颈,这直接影响到了该国的国防制造业,比如他们很重视的核潜艇。

  在人类进入“核时代”后,能搭载核弹头的洲际导弹和战略轰炸机都无法躲避电波监测,而能隐藏在深海的核潜艇成了最有效率的核导弹发射载体。要侦测到核潜艇的动向,最好的办法就是检测它发出的声音——来自核潜艇螺旋桨旋转的声音。在这一点上,苏联做得比较糟糕,因为他们无法制造出表面高度光洁和误差极小的新型螺旋桨——这需要多轴联动的机床。而苏联恰恰就缺少这种精密机床。

  按理说,如果本国无法制造,就可以通过进口来购买,但苏联在这方面却长期受制于“巴统协定”,无法购买到他们需要的核心科技产品。“巴统”,全称“巴黎统筹委员会”,正式名称是“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1949年11月由美国提议成立,总部设在巴黎。这个委员会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挪威等17个会员国,而成立该委员会的目的,就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科技产品。

  在“巴统”的禁运名单中,多轴联动的高精度机床是被明令禁止出口给苏联的。但苏联对此并不感到很慌,因为他们一直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而这一点很快得到了验证。

  1979年,日本和光交易公司驻莫斯科分部举办了一场商业酒会。在酒会上,该公司驻莫斯科首席代表熊谷独被他的老朋友、苏联技术机械进口公司副总裁奥西波夫拉到一边聊天,得到了一个信息:“苏联需要一种制造大型船舶推进器的数控机床,东芝作为这方面的专业公司,是否可以提供帮助?”

  事实上,奥西波夫的真实身份是克格勃的高级情报人员,他传递的其实就是苏联政府的意思。作为一直和苏联做生意的熊谷独,怎么会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但他回国后就立刻开始为这桩生意挑选合作伙伴,最终,他选定了制造高精度数控机床实力极强的东芝机械公司。

  很快,在和光交易公司的牵头下,东芝机械公司和苏联方面就达成了协议:苏联向东芝公司购买四台MBP-110S数控螺旋桨铣床。至于价格,东芝开出的是每台10亿日元。这个价格超过东芝同类产品在国内售价的10倍以上。但苏联人只是做了一个象征性的还价,很快就认可了最终价格:35亿日元。

  日本人当然知道出口这四台机床给苏联是“违法”的。接下来,就要看他们怎么“瞒天过海”了。

  “瞒天过海”的交易终被曝光

  1982年12月,到了双方合同约定的发货日子。熊谷独特地飞回东京,在芝浦码头监督发货工作。

  第一台MBP-110S数控铣床被拆分后装进了几十个大箱子,准备发货。货轮的目的地是苏联吗?并不是,是挪威。日本人是这样操作的:他们先是从挪威进口了四台NC2000型2轴数控机床,然后在日本秘密改装成了符合苏联要求的9轴数控机床,之后把出口国依旧填为“挪威”——还是以出口2轴数控机床的名义。由于2轴数控机床并不在“巴统”的禁运名单里,更何况日本是向同为“巴统”会员国的挪威出口,所以日本通产省(全称通商产业省,日本旧中央省厅之一)并没有严加审核。货物在抵达挪威港口后,再由和光公司组织运送到苏联的相关口岸。

  这四台被标注为运往列宁格勒发电厂的机床,最后被秘密运送到了苏联波罗的海造船厂。按照合同的约定,东芝公司专门派技术人员到船厂负责组装和调试,同时要培训苏方的技术人员。直到机器正常运转后,苏联才会将之前扣下的10%款项交付。

  不久,四台机床组装完毕,日本人如愿得到了一笔天价的全款,而苏联人也如愿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机器。这笔交易可以说既隐秘又成功。然而,最终却被曝光了。

  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苏联的核潜艇似乎在全世界广袤的大洋中“消失”了。从北约各国的军事监听报告来看,苏联似乎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让他们的螺旋桨噪音瞬间降低到了一个极低的程度。这些报告引起了美国的高度重视,他们开始怀疑:苏联核潜艇的螺旋桨噪音降低,肯定和得到了精密数控机床有关——问题是,这种精密数控机床是“巴统”严格限制出口的。那么,究竟是谁当了“叛徒”?

  1985年12月,一封意外的“举报信”,让当年这件隐秘的交易浮出水面。写“举报信”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全程参与这笔交易的和光交易公司驻莫斯科代表熊谷独。熊谷独因为没有得到许诺的晋升,和老东家和光交易公司闹翻,一怒之下,就向美国商务部和“巴统”写信揭发——后来也有人怀疑,鉴于日本人忠于公司的传统,熊谷独有可能是被美国人策反了。

  日本政府一开始对此事矢口否认,但美国政府通过情报人员得到了大量证据。在证据面前,日本政府无奈于1987年4月30日以“涉嫌违反《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的名义,对东芝机械公司提起诉讼,5月27日,就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日本向美国“全面谢罪”

  据熊谷独透露,日本不仅仅是给过苏联9轴数控机床,也给过5轴数控机床。这似乎成为一个让美国最恼火的地方:你不是只“背叛”了一次,也不是只有一家公司在“背叛”,更不止一个国家在“背叛”。这还有“王法”吗?

  对此,美国政府内有部分“严惩派”主张,至少禁止东芝集团的所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五年;另外,日本要至少向美国支付30亿美元以上的补偿款。

  事实上,美国一系列针对日本的“隐性惩罚”已经启动。1987年5月,美国军方取消了一项从日本东芝机械公司购买导弹技术的协议;6月,美国国防部取消了原定从东芝进口150亿日元的计算机合同,并决定禁止通过与东芝机械公司间的任何新的军事合同;8月,美国国防部空军的电脑投标中,原本被认为很有竞争力的东芝电脑落选。

  此外,美国参议院还把制裁东芝机械的条款加入贸易法案,同时对东芝集团的所有产品实施禁止向美出口2至5年的惩罚。

  在事实的铁证面前,日本政府迅速摆正姿态,向美国“全面认错”。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亲自向美国方面道歉;被逮捕的日本东芝机械公司铸造部部长林隆二和机床事业部部长谷村弘明,分别被判处10个月和1年的有期徒刑;东芝机械公司及母公司东芝公司的多位高管引咎辞职,等等。

  1987年5月,东芝公司还投入了1亿日元,在美国50多家报刊刊登“谢罪广告”;尽一切可能资助和发动他们在美国的说客组成“院外集团”,以东芝公司与美国企业的利益不可分割为由,呼吁美国政府减轻对东芝的制裁,至少将东芝公司和东芝机械公司区分出来。

  1988年4月,美国国会关于“东芝事件”的最终制裁法案出台:制裁范围仅限于东芝机械公司,不涉及东芝集团;制裁的时间由原先计划的5年,缩短至3年。

  至此,轰动一时的“东芝事件”终于落下帷幕。当然,美国也绝非只是把大棒“高高挥起,轻轻放下”。借着“东芝事件”,美日其实在台面下展开了另一场博弈。

  事件背后的另一场博弈

  美国之所以抓住“东芝事件”不放,其实和当时日本经济和科技快速崛起,让美国觉得受到很大威胁是脱不开关系的。

  1983年美国商务部的报告中称:在五个高新技术领域中,美国目前只在飞机制造和航空航天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在半导体技术、光纤技术、智能机械技术领域已经全面落后日本,美国武器系统中的高级电子部件有40%来自日本。至于在民用市场,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等早已在美国站稳脚跟。

  美日贸易的摩擦使得当时美国国内的“反日情绪”达到新的巅峰——议员们竞选时只要选择攻击日本或抵制日货,就会明显得到更多的选票支持。

  在这样的微妙时刻,日本向苏联出售9轴数控机床“东窗事发”,正好给美国递了一把刀子。一方面,美国不动声色地利用国内舆论给日本施压;另一方面,他们和日本进行多轮谈判,要拿到自己原先一直拿不到的筹码,比如日本的一些尖端机密军事科技。

  当然,借“敲打”日本的机会,美国其实也达到了震慑其他“巴统”成员国的目的。“东芝事件”之后,“巴统”进一步严格了向苏联等国家输出技术的规定。据《老年文汇报》

2022-03-21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78584.html 1 美国借东芝事件“敲打”日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