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

巴拿马运河30年修建史

2025年03月26日

  1914年6月7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艘名为“联盟”号的货轮顺利通过巴拿马运河,成为世界上第一艘经该运河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轮船。

  巴拿马运河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它的开通使美国纽约至旧金山的航程大大缩短,英国利物浦至美国旧金山的航程缩短了43%,美国纽约至澳大利亚悉尼的航程缩短了28%。开通运行110年来,巴拿马运河的货物通行量不断增加,如今其年货物通行量高达4.5亿吨。那么,这条洋际黄金水道是如何诞生的?

  “开辟一条穿过美洲的水道”

  最早设想开辟巴拿马运河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1534年,他要求“设法开辟一条穿过美洲的水道”,以缩短西班牙和秘鲁之间的航程。在国王的要求下,西班牙人进行了大量勘探工作,最终在巴拿马地峡用鹅卵石铺设了一条长长的驿道,为未来开凿运河进行准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条驿道与380年后建成的运河航线基本吻合,足见当时的勘探水平。然而,就16世纪的技术条件而言,修建这样一条运河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

  到18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殖民政府陆续派员赴中南美地区,勘查了四个备选地点:墨西哥南部的特万特佩克地峡、哥伦比亚西北部阿特拉托河附近的一个地点、尼加拉瓜地峡和巴拿马地峡,其中巴拿马地峡最窄处只有61公里,被认为是理想的运河航线。

  1814年,当西班牙决定开凿巴拿马运河时,拉美各国陆续爆发独立战争,西班牙因此失去了建设和运营运河的主导权。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开始考虑,与哪些国家合作来修建这条黄金水道。

  1823年,由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五国组成的中美洲联邦共和国成立。该国向美国提出援建运河的请求。然而,双方之间的协商进展缓慢,迟迟没有结果。

  1838年,一家法国公司派人对巴拿马地峡进行了勘测,因未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而作罢。不久,新生的格拉纳达共和国(当时拥有巴拿马地峡的管辖权,后更名为哥伦比亚)照会英、法、美、荷、西等国,提议由它们合作修建巴拿马运河。但除美国外,其他国家均未响应。

  征服苏伊士的人折戟巴拿马

  就在巴拿马运河的修建还在探讨中时,另一项伟大的运河工程迅速上马了。

  1854年,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授权法国外交家雷赛布开凿苏伊士运河。由于准备充分、资金到位,苏伊士运河工程进展顺利——1859年4月25日动工,历时10年,花费1860万英镑,于1869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

  苏伊士运河的成功修建,使雷赛布的个人声誉达到顶峰。他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获得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和印度星形勋章。英国皇室还授予他“伦敦荣誉市民”称号。

  不久,意气风发的雷赛布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在进行长达10年的准备后,1879年5月,雷赛布主持召开了讨论修建运河问题的国际会议,除哥伦比亚外,还有法、英、美、德等国代表与会,会议通过了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决议。是年7月5日,法国洋际运河工程总公司正式成立,开始筹备修建运河。

  洋际运河总公司准备了8套备选施工方案,定于1884年正式动工。工程由雷赛布本人主持实施,这令欧洲的投资者们充满了信心。然而,正是由于过度看重往昔的成功,令雷赛布折戟巴拿马。他机械地照搬修建苏伊士运河的经验,对巴拿马地峡的特殊情况分析不足,结果酿成一场灾难。

  原来,巴拿马地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潮湿闷热、地形复杂,而且缺乏必要的施工条件。当来自55个国家的4万余名施工人员进驻工地之后,才发现那里简直是人间地狱:参天的密林中毒虫遍布,炎热的天气使可怕的疫病蔓延,夺走了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的生命。在工地附近一座名为“希望山”的小山上,墓碑林立,令人不寒而栗。

  比炎热气候和恶劣环境更可怕的是设计失误。雷赛布照搬修建苏伊士运河的经验,认为可以利用巴拿马地峡湖泊众多的地形条件,修建一条“海平式”运河。孰料施工4年后,工程人员才发现巴拿马地峡临太平洋一端的海面,要比加勒比海一端低很多,根本无法修建“海平式”运河。这个滞后的发现给了法国洋际运河总公司致命一击。

  后来,洋际运河总公司在经营管理上也出了问题。以雷赛布为首的高管在工程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私分了一批公开发行的运河股票资金。但最终纸包不住火。1889年,洋际运河总公司山穷水尽,宣告破产,雷赛布本人则被告上了法庭。

  1894年9月,为了收拾这个烂摊子,法国政府牵头重新组建了一家新公司,接手运河工程,决定将“海平式”运河改成“水闸式”运河。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1903年11月,巴拿马宣布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并决定不再继续与法国开展修建运河的合作。

  改弦更张艰难成功

  1903年11月18日,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接手运河工程。条约规定美国一次性支付1000万美元,在之后的9年中每年支付25万美元,从而取得管辖巴拿巴运河地区的权利。除了这一权利,美国还获得了修建铁路和设防驻军的权利。

  1904年,美国以4000万美元收购了法国公司遗留的设备,以及巴拿马铁路等既有工程,运河工程终于重新启动。在法国原先开凿的运河航道的基础上,美国追加投资3.87亿美元继续施工。1913年10月10日,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坐在白宫的办公椅上,通过电报信号引爆了位于巴拿马运河区的炸药,开启了大坝的闸门。大水漫过工程人员在库雷布拉山中开凿出的河道,将大西洋和太平洋连接在了一起。1914年6月,巴拿马运河工程完工,这时距离开工已经过了整整30年。

  在此后的数十年中,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从美国手中拿回了巴拿马运河的主导权。

  1965年,美国被迫同意与巴拿马谈判,签订新的运河条约。在谈判中,美国试图在“巴拿马行使运河主权”这一许诺下,继续维持美国对运河的控制。1967年6月,美国提出新条约草案。该草案虽然废除了“1903年条约”的部分条款,但并未改变美国垄断运河利益的事实,因而遭到巴拿马人的反对。1970年9月,巴拿马政府正式拒绝了“1967年条约草案”。

  1973年3月,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召开联合国安理会特别会议,许多拉美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都支持巴拿马的立场。同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以及拉美国家波哥大会议,也宣布支持巴拿马政府和人民对运河的主权要求。

  1974年,美国表示同意“尽快结束”对巴拿马运河的管辖。经过艰难的谈判,1977年9月7日,巴拿马和美国终于在华盛顿签署《新巴拿马运河条约》以及《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条约规定,巴拿马和美国将保证运河永远中立,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都确保运河的航运安全,并对所有国家的船只开放。

  据《检察风云》 姜森/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