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

隆裕太后为大清谢幕背后

2025年02月21日

  1912年2月12日,也就是中国传统历法的辛亥年腊月二十五,刚刚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诏逊位。《清帝逊位诏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另外两道诏书连夜颁布,一举打破中国社会南北分裂的政治僵局,初步实现了南北统一、五族共和。

  安分守己的宫廷生活

  隆裕太后生于1868年,本名叶赫那拉·静芬,小名喜子,其父桂祥是慈禧的同胞弟弟。她在众多姐妹当中最受慈禧太后的青睐。

  1875年同治皇帝驾崩,只有4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选定为皇位继承人,摇身一变为光绪皇帝。载湉的父亲、醇亲王奕譞是同治帝的叔父,母亲是慈禧太后的胞妹。也就是说,叶赫那拉·静芬与光绪皇帝本来是姑舅兄妹,后来在慈禧太后主导下亲上加亲结为夫妻。

  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七,19岁的光绪帝与21岁的表姐静芬举行大婚典礼,静芬从此以隆裕皇后的身份掌管起后宫大权。与静芬一起嫁给光绪帝的还有原户部右侍郎他他拉·长叙的两个女儿,其中16岁的瑾嫔后来晋升为瑾妃,14岁的珍嫔后来晋升为珍妃。

  隆裕皇后虽然身份尊贵,却从来没有得到过光绪帝的宠爱。1895年12月,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写给代理外务大臣西园寺公望的报告中说:“现今之皇后,皇太后之侄女也,虽深为皇太后所钟爱,但其容貌不扬,且其痘痕斑斑,不独不为皇帝所宠爱,且甚至为皇帝所厌恶。皇帝专宠于某贵妃,因此该贵妃为皇太后所恶。”这里所说的“某贵妃”指的就是珍妃。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及其皇后、皇妃逃往西安,临行前把依仗光绪帝的宠爱而卖官干政的珍妃沉入井中。

  与珍妃相比,隆裕皇后在别人眼里是个安分守己的女人。美国传教士赫德兰1888年来华传教,他学医的妻子在20多年里一直充当清廷贵妇们的私人医生,了解不少宫廷秘闻。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一书中转述妻子的话说,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次日,慈禧太后病逝。依照慈禧的遗命,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的3岁儿子爱新觉罗·溥仪被确立为宣统皇帝,以“继承同治,兼祧光绪”。作为兼祧母后的隆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垂帘听政”醇亲王载沣则被封为监国摄政王。

  “听政”表现广受好评

  “垂帘听政”一直是描述宫廷权斗的贬义词,而隆裕太后“垂帘听政”的相关表现,却广受好评。

  1909年9月初,中日两国围绕日本制造的所谓“间岛问题”开展的外交谈判告一段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那桐向隆裕太后当面汇报并请示意见。隆裕的口谕显得冷静而果断:“即照此定,后日签字,如此结局已为难得,断不为浮议所摇,今日锡督、陈抚电奏可以不理,签字后发一电旨宣示一切可也。”

  这里的“锡督、陈抚”,指的是当时的东三省总督锡良和吉林巡抚陈昭常。9月4日,外务部尚书梁敦彦与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正式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日本方面完全承认其欲侵占的延吉等地为清国领土,以图们江为中韩国界,在江源地方以界碑为基点,以石乙水为分界线,并承诺撤销所谓的统监府派出所。中国方面则在开商埠、领事裁判权、兴修铁路等具体事务上给予日本诸多优惠。

  这在1840年之后的近代中日外交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成功个案。而对于隆裕的决断,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那桐在9月2日的日记中感慨说:“圣明洞鉴万里,实为钦竦。”

  曾在清宫担任女官的裕德龄对隆裕太后也颇有好感。1911年辛亥革命与南北议和期间,裕德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皇太后是一位很仁慈的女性:“她是一个消息非常灵通的人,她读过一些被译成中文的外国历史书,她很愿意学习并培养皇帝。”与此同时,裕德龄也谈到隆裕太后面临的困境:“她非常清楚地知道她不能和她的姑姑,也就是已故的慈禧太后相比……她根本不想去控制政府,这点我非常确信。她想要的仅仅是平安而已。”

  被孙中山誉为“女中尧舜”

  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凯依据清王朝颁布实施的《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在北京就任君主立宪的内阁总理大臣。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以醇亲王名义退归藩邸。“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因此成为清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第一责任人。

  据时任总理公署幕僚秘书的许宝蘅在日记中留下的记录,12月7日,隆裕太后与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展开长达一个小时的对谈。隆裕太后表示,“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当场任命袁世凯为“南北议和”的全权大臣,由他委托唐少仪与南方各省进行和平谈判。

  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袁世凯等内阁大臣的强烈要求下,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是。隆裕太后最后对袁世凯等人表态说:“刚才见庆王等,他们都说没有主意,要问你们,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隆裕太后说到这里便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陪同大哭。她哭过之后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于是乎,清帝逊位的大政国策初步确定。

  1912年2月12日,国务大臣进宫守候清帝颁布逊位诏书,一个个惴惴不安,生怕有变。当晚,《清帝逊位诏书》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另外两道诏书连夜颁布。上海《申报》于2月22日以《清后颁诏逊位时之伤心语》为标题,报道了颁布逊位诏书的历史现场及其大概情形——

  《清帝逊位诏书》由袁世凯在养心殿内呈给隆裕太后,她没有读完便泪如雨下,随手交给世续、徐世昌盖用御宝(玉玺,皇帝的印章——编者注)。反对共和的恭亲王溥伟自请召见,隆裕太后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于是盖用御宝,陈于黄案,清后仍大哭。清帝立清后怀中,见状亦哭,袁世凯及各国务大臣亦同声一哭。

  尽管结局有些凄凉,社会各界对隆裕太后顺应时势的相关表现,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宝蘅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三时到厅,知辞位之谕旨已下。二百六十八年之国祚遂尔旁移,一变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局。”

  1912年9月11日,黄兴、陈其美一行在袁世凯、孙中山的一再邀请下来到北京。当晚,满清皇族的遗老遗少在金鱼胡同的那桐住宅举行欢迎会。黄兴在答谢词中表示,辛亥革命不过3个月就实现共和,“全赖隆裕皇后、皇帝及诸亲贵以国家为前提,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孙中山也说,隆裕“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

  对于隆裕太后来说,主持清帝退位事件,并不是轻松愉快的事。一年后的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太极殿病逝,时年46岁。总统府召开特别会议,决定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安排葬礼,并且要求国史馆将隆裕太后的事迹写入史书,“特为表扬,昭垂永久”。

  据《同舟共进》 张耀杰/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