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年01月22日
本报记者 杜雅楠
通讯员 高伟
1月17日,记者来到马习钦的工作室时,他正在印刷新版《鞭锏门神》年画。“我得赶在春节前,再印一批红色宣纸的年画。”马习钦说,最近,他每天都要在工作室里忙活到晚上八九点。
今年66岁的马习钦是衡水武强年画博物馆的一位退休干部,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马习钦从小就对雕刻感兴趣,1975年,他来到武强年画厂当学徒。“磨刻刀是制作武强年画的关键,薄的适合刻精细部位,厚一点的适合画粗犷线条。”只要一有时间,马习钦就拿着一把鹰嘴刀,在磨刀石上不断打磨刀刃。为了掌握磨刻刀的精髓,他的左手满是被刻刀划破的口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渐渐地,马习钦雕刻木版年画的技艺越来越成熟。他陆续创作了《大戳锤》《小戳锤》等不少精美的木版年画作品。
2019年退休后,马习钦并没有闲下来,他将自家的一处老宅打造成工作室,他每天都会窝在工作室里搞创作。在马习钦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六把雕刻刀,这些都是他最趁手的“老伙计”。“武强年画刻版,讲究‘陡刀立线’。”马习钦说,创作时还要根据线条的疏密,随机应变走刀的深浅。由于工作室条件有限,每年夏天创作时,马习钦都要放一大包纸巾用来擦汗。“汗珠流进眼睛里,容易影响创作。”马习钦说,雕刻木版年画每一刀都是关键,一步刻错整幅年画就毁了。
“年画能让年的味道更浓,我几乎每年都会创作一幅。”马习钦说,近几年,他创作了《六子游戏图》《大戳锤门神》等一幅幅色彩浓艳的年画作品。“这些年画每年销量都不错,我特别有成就感。”
2024年3月,马习钦有了对传统年画进行创新的念头。“传统的老手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市场,更好地传承下去。”马习钦说,他之前创作的《鞭锏门神》都是两幅独立的年画,不太适合往现代住宅大门上贴。为此,马习钦有了将《鞭锏门神》刻在一张纸上的想法。“‘门神’好说,等比例缩小就行。”马习钦说,最难是如何让作品衔接起来,看着更连贯、协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马习钦决定在新版《鞭锏门神》的图纸上方、两个“门神”中间和下方各加上一句吉祥语。“上面是‘吉星高照’,中间是‘合家欢乐’,下面是‘五福临门’。”马习钦说,他还别出心裁地将“合家欢乐”设计成了篆书,并在每句话两旁刻上了福字。终于,马习钦创作的新版《鞭锏门神》在去年8月完成了。“这幅正方形年画边长34cm,很适合贴在现代住宅大门上。”目前,马习钦已经手工印刷了200余幅新版《鞭锏门神》年画,他希望这些年画能让更多人知道这项中国非遗技艺,让年的味道更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