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4年03月11日
秋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被誉为“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秋瑾1895年随父移居湘潭,次年5月17日,与湘潭巨富王黻臣之子王廷钧成婚,生育一儿一女。在此居住8年后,于1903年随夫赴京定居。1907年7月15日,因组织光复军起义事泄而英勇就义。秋瑾与王廷钧的结合,既充满恩怨情缘,也是促使秋瑾走向新生活,激发革命热情的巨大动力。
千里姻缘一线牵
浙江绍兴与湖南湘潭虽然相距千里之遥,但在19世纪末期的一根红线,把两地一对新人连在一起,婚姻中的女主角是祖籍浙江绍兴的秋瑾,男主角是湖南湘潭湘乡(今属双峰县)的王廷钧。
光绪十九年(1893),秋瑾随父秋寿南入湘。秋寿南先到常德县厘金局任职,次年,又由常德调任湘乡、湘潭厘金局总办,秋瑾一家人便一起来到湘潭。
在这里,秋瑾遇到了父亲刚交往的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秋瑾从其学习诗词、书法称其为“伋师”。由于有这层师徒关系,由曾广钧等人做媒,秋寿南做主,将秋瑾许配给王黻臣的三儿子王廷钧。王廷钧曾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并两次参试,但皆落榜。王廷钧虽然科举失利,但也称得上是知书达理,腹有诗书之人,绝非浪荡子弟。秋瑾为官宦千金,端庄秀美,有才女之谓。两人门当户对,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规中矩,符合常伦与社会习俗。
1896年5月17日,秋瑾与王廷钧在湘潭十八总顺泰栈举行了婚礼。这一年,秋瑾21岁,大新郎两岁。王黻臣给儿媳秋瑾的结婚礼物是湘潭城里的一间当铺,这在当时的湘潭引起轰动。
婚后,王廷钧一边经营当铺,一边延师课读;秋瑾则琴诗书画、练拳习武,夫妻切磋学艺,琴瑟和谐。王家以迎娶秋瑾为荣,王廷钧也以妻子能诗文为傲。婚后次年,儿子沅德诞生。此时,家中大事小事已都由秋瑾张罗,这不仅是因为她年长王廷钧二岁,当家理事早,而且能干,又有主见。
北京之行开眼界
1901年11月秋,秋寿南在湖南桂阳知州任上去世。这一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大开捐官之例,王廷钧也趁此机会捐了个小官。
两年后,秋瑾和王廷钧来到北京。两人在这座已经被洋务文化渲染浓重的地方开了眼界,甚至聘请了家庭教师一起学习洋文。秋瑾和妹妹的通信中还特意露了一句“夫婿近来习洋文”,这显然是对丈夫的温馨点赞。
这次北京之行改变了秋瑾的人生,搬至椿树南半截胡同后,秋瑾与新潮女士吴芝瑛义结金兰。在吴芝瑛的引领下,秋瑾结识了京师大学堂日本籍总教习的夫人服部繁子。服部繁子力主的男女平权和女学思想是秋瑾女权思想的萌芽,对她的人生影响至深。
王廷钧在官场混得也不错,1904年这年,他通过继续捐钱,得加多级,旋升工部郎中,赏给二品顶戴,诰授荣禄大夫。秋瑾也被诰封为“恭人”。但她对此“殊荣”毫不在意——她打小“经济优裕,散养放养”,就和别的女子不一样,当别的女子拿着绣花针爱不释手的时候,她心心念念的却是《芝龛记》里花木兰、秦良玉这些女中豪杰的故事,所以秋瑾蔑视封建礼法、外向奔放,快意恩仇。
对秋瑾的家庭,服部繁子曾回忆道:“秋瑾兴致勃勃地给我谈起她的家庭。原来,她的丈夫是个南方富户,比秋瑾小两岁。她们有两个孩子,都才四五岁。小丈夫温文善良,对秋瑾的意志和行动一点也不加约束,秋瑾自由得很。”甚至说过“我的家庭太和睦了”云云,实在出人意料。
1904年夏初,秋瑾决定东渡留学。王廷钧起初不同意,但也自知拗不过强悍的妻子,最终还是让步。他对妻子出远门不放心,专门找过服部繁子帮忙。服部繁子回忆,1904年,秋瑾想跟她去日本留学,但她担心秋瑾思想太激进,不太想带她去。犹豫中,王廷钧登门拜访来了。她以为王廷钧肯定是要阻挠妻子去留学。没想到这温顺的男人对服部繁子说:“假如您不肯带她去,我妻将不知如何苦呢。尽管我们有两个孩子,我还是请求您带她去吧!留学也好,观光也好,任她去吧……在日本我还有三四个朋友,可以托他们照顾,不会给夫人添麻烦的。”
传奇背后的影子
1904年7月3日,秋瑾随服部繁子到日本留学。不久,她结交了徐锡麟、吴樾、陈天华这样的革命者;还广交杨昌济、鲁迅、陶成章、黄兴等志士仁人,并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赏识和谆谆教导。1905年,秋瑾归国会晤了蔡元培、徐锡麟,并加入了光复会,后加入同盟会等六个会党及革命组织,其热情和精力,为大部分男子所不及。
此时的秋瑾已化蛹为蝶。她把国际红十字会引入中国,是把护士这一职业大力推介给国内妇女的第一人。留学日本,本已是课业繁重,她竟然选修了看护学和临床护理。不顾自己还没有精通日文,就把厚厚的日文版《看护学教程》啃下译成了中文,这是她专为中国女性量身定做的拳拳心血之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廷钧却越来越难以理解秋瑾这样的新女性。他切断了秋瑾的留学和活动经费,天真地以为,生计没有着落的妻子会回到他的身边。这遭来秋瑾对丈夫的不满以及对婚姻的痛悔。
秋瑾成长于湖南,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湖南人性格特征——刚正质直、勇猛强悍、桀骜不驯等。这也是秋瑾最终选择毅然赴死的人格因素。而为了了无牵挂地投身革命,她提出与王廷钧离婚。
面对妻子信中所提离婚要求,王廷钧置之不理,却悄悄寄信给岳母打探妻子的近况。当他听到“海归”留学生盛赞秋瑾的诗名,便高兴得满脸放光,深以为傲。他是爱秋瑾的,但一直沉默不语,维持着家庭的和睦。有人说,假如王廷钧能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和妻子比翼齐飞,也许就能成就美好的婚姻。然而若他真这么做了,他就不是王廷钧,而是谭嗣同了。
秋瑾赴日留学后,王廷钧便辞去了京官,带着两个孩子回到老家,过着隐居生活。
1907年7月15日,因组织光复军起义事泄,秋瑾血染绍兴轩亭口。秋瑾就义后的第三年,王廷钧因思念过度,悲痛欲绝,不幸早逝,演绎了梁祝式的爱情故事。
秋瑾与王廷钧,一个是挥笔舞剑、心比男儿刚烈的女侠,一个是“凡夫俗子”、温顺平和的丈夫。他们的婚姻在一般人眼里似乎并不缺少什么,但在他们之间却隐藏着一条深深的鸿沟。平实地讲,王廷钧所言所行,大体就是一个平凡人的善良和深情。如果说秋瑾是传奇,那么王廷钧就是传奇背后一个默默的影子。据《老年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