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2023年12月27日
明朝享国276年,历16帝,但近几十年来,明代诸帝画像在出版物中常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明代诸帝像出错率高也有原因——明明有16位皇帝,却只有14幅坐像(正像),而偏偏这14人中又有1人不在16帝之列。这些肖像画被张冠李戴的背后,是大明王朝一段又一段惊心动魄的皇权角逐往事。
皇权斗争失败导致画像缺失
在靖难之役里失败、被叔叔夺走皇位的朱允炆的相貌如何?很遗憾,这个答案后人无法得知,因为紫禁城南薰殿旧藏的明代诸帝像中,根本没有建文帝朱允炆的肖像。
可以确定,朱棣登上帝位后,不仅革除了建文年号,还抹除了诸多与建文帝有关的信息,这种政治氛围下,即使建文朝真有御像留下,也势必被明成祖朱棣销毁。但朱允炆的确有一张画像留传下来,此图为半身肖像画,画中人身穿明代衮服,头戴翼善冠,面容稚嫩,无胡须,头顶上方写有“明惠帝真像”字样,今南京阅江楼存有此图临摹本,原图来源未知。
但画像的信息足以证明,它绝不可能绘制于明初。“明惠帝”这个称呼则在明亡后才出现,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南明朝廷首次为建文帝上庙号为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到清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为建文帝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此后简称为恭闵帝,也有称其为明惠帝。也就是说,从“明惠帝”这个称呼出现的时间来看,那张朱允炆肖像画是在清代才补绘的,画中人的面貌自然也不可能是建文帝的真实长相。
如建文帝这样因皇权斗争失败而致画像缺失的明代皇帝并非孤例。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一场因英宗皇帝轻敌冒进而引发的土木堡之变让明帝国陷入空前危机,英宗朱祁镇被俘,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的大军兵临城下。存亡之际,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在群臣拥戴下登基即位,后成功击退进犯的瓦剌军。朱祁钰登基次年改元景泰元年(1450年)。
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朱祁钰病危,明英宗乘机复辟,废朱祁钰仍为郕王。二月十九日,朱祁钰病逝,年仅30岁。明英宗对朱祁钰的身后事处理得非常绝情,首先是不承认其帝位,将景泰帝生前所建的帝陵寿陵摧毁,只以亲王礼葬于西山。接着又给他定了个“戾”这一恶谥。后来南薰殿所藏明代诸帝画像里,也没有景泰帝的肖像画,想必早就被明英宗销毁了。
朱祁钰于存亡之秋击退强敌使明帝国转危为安,承大统众望所归,帝位合法性并无问题。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恢复叔叔朱祁钰的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但明宪宗平反却是有所保留的,并没有为朱祁钰重绘肖像。
鉴于画像缺失,清代也有人为景泰帝补绘了御像。景泰与建文的画像皆为半身肖像画,从风格上看,与清代宫廷画师姚文瀚所绘《历代皇帝像图册》非常相像,可能是姚文瀚后来补绘,也可能是其他画师仿造姚氏风格绘制。
因失去江山没有留下画像
明朝16帝,没有留下肖像画的只有3位,除了在皇权斗争中失败的建文帝和景泰帝,剩下那位没有留下画像的皇帝则是失去江山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
崇祯皇帝朱由检在位17年,时间不算短,按理应该是有绘制御像的。但崇祯帝的肖像并没有留下来,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战乱中遗失或毁坏,毕竟一年之内紫禁城两次易主,尤其是李自成离开前还放了一把火,不排除毁于战火的可能。二是被人出于政治目的刻意销毁。第一嫌疑是李自成。第二嫌疑是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把小皇帝顺治接到北京不久后,清廷就对宫中帝后画像进行过一次清点,如果此时崇祯画像还在,应不至于被销毁,因为清廷是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旗号,对崇祯帝也给予礼葬。但一年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清廷在江南地区遭到激烈抵抗,此时的崇祯自然也成了敏感人物,这是清廷会主动销毁崇祯肖像画的动机。
根据嘉庆年间胡敬在《南薰殿图像考》里的叙述,在当时南薰殿旧藏的明代诸帝画像里,没有崇祯帝的画像。存世的崇祯画像,除清人所绘的半身肖像,还有一幅全身坐像流传甚广,这幅崇祯坐像是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补绘的。
“客串”景泰和崇祯的藩王
建文、景泰、崇祯这三位明朝皇帝画像缺失,背后都有一场腥风血雨的故事,但他们的缺位却给数百年后的历史爱好者们挖了个“坑”——但凡涉及景泰或崇祯画像,经常会错误地配上一幅身穿衮服的明代皇帝坐像图,此人面相温和,一副老实人面孔,出镜率极高。这幅肖像的确是出自南薰殿旧藏的明代帝王画像,但他既非景泰,也不是崇祯,甚至不在明朝16帝之列。画中人名日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异母弟,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受封兴王,后到封地湖广安陆州(今湖北省钟祥市)就藩,去世于正德十四年(1519年),享年44岁。死后被正德皇帝赐谥“献”,又称“兴献王”。
一个藩王,其肖像画为何会身穿着皇帝级别的衮服,并被供奉于宫中,与明代诸帝享受同等待遇?这背后关乎大明王朝的另一场政治风波——大礼议事件。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忽然驾崩,由于武宗无子,群臣按“伦序”原则,请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以兴世子身份入京即位。朱厚熜是兴献王的儿子,却不肯正式即位,理由是他不同意大臣为其拟定的他要以明孝宗为皇父,自己以皇太子礼仪即位的流程。双方为名分之事相持不下,最后皇太后下懿旨斡旋,朱厚熜才勉为其难登基即位,即嘉靖皇帝。
为对抗朝臣,嘉靖帝在即位当年即下旨,追尊生父兴献王为“兴献帝”,又改称明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此举引起朝臣巨大的反对浪潮。此后三年,嘉靖帝与武宗朝旧臣在这一问题上反复较量,至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的左顺门事件达到高峰,面对朝臣们集体请愿,嘉靖帝直接出动锦衣卫以武力镇压,反对者或遭下狱,或遭廷杖,此后群臣纷纷缄口。事后,嘉靖帝下旨将其父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
那张朱祐杬的皇帝坐像,就是朱厚熜在大礼议之争获胜后召宫廷画师补绘供奉的御像。颇具黑色幽默的是,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清廷将紫禁城旧藏的帝王像装潢完毕,移藏南薰殿时,给朱祐杬这张肖像的笺题为“明兴献王像”。朱厚熜费尽心思为其父争来的皇帝称号,终究没有被后世承认。又因兴献王朱祐杬虽有肖像画,但事迹鲜为人知,而景泰和崇祯都很有名,于是兴献王画像就总被误用,日常“客串”这两位画像缺失的皇帝。
据《国家人文历史》 周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