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3

古代官员退休后多选择回老家

2023年04月28日

  《礼记·曲礼》中有“大夫七十而致事”之说,是指大夫级别的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把掌管的事情交还君主而告老。可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人们的平均寿命本来就很短,“人到七十古来稀”,古人中能活到七十岁者少之又少。因此这样的制度规定,实际就相当于让古代官员们在岗位上工作一辈子。尽管看着有点不太合理,但作为礼法之一的“七十而致事”还是流传了下来。

  明代,官员的退休年龄发生改变。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将退休年龄调整至六十岁。后来,明代的退休年龄又被调整为“京官文官年七十,地方官六十五,武官年六十”。清代,官员遵照的原则大体上还是“七十致仕”。

  制度规定是一回事,实践又是另一回事。翻看官员们的履历,能够发现有大批官员都没有在七十岁准时退休。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官员,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类:

  一类,年龄达到七十岁,却不能退休的官员。古代年满七十的官员,如果口齿清晰,看着不太衰老的,仍然有被继续留用的可能。

  另一类,没到七十岁,就因特殊原因提前退休的官员。

  古人退休制度有一定弹性,有一个途径可以告别官场——提前申请退休。官员申请提前退休的原因很多,既有自身能力不够、识趣提前退出的;也有厌恶官场、在利益斗争中失败而被迫退休的;还有要回家侍奉父母,或是自身有疾病实在不能胜任的。

  在很多朝代,皇帝还会对提前致仕的人员予以奖励。这是因为,官员如果选择提前致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朝廷冗官的情况,留出位子给更年轻的人才。

  从历史记载来看,绝大多数官员会在退休后返回原籍。“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回归故土在中国人传统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诗人贺知章,回到故乡越州永兴(今杭州萧山)。此时他已年逾八十,面对家乡的种种变化,他感慨万千,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脍炙人口的名句。

  官员之所以在退休后不选择继续留在京城,除了在大城市生活不易维持外,还有那份对故乡、亲人深深的依恋。据《各界》 孟园/文

关闭